热点聚焦
首页 >  科学研究 >  热点聚焦
范永茂 马亮:民族、性别和公民偏好:代表性官僚制理论在中国的一项实验研究

2018-05-21

我院第120期求是学术沙龙5月16日举行。这次沙龙由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的范永茂老师主讲他和我院行政管理学系马亮老师合作的最新研究《民族、性别和公民偏好:代表性官僚制理论在中国的一项实验研究》。


官僚代表性问题是西方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十分关注的一个议题。代表性官僚制理论最早在1944年由英国学者金斯利(Kingsley)正式提出,该理论认为被动代表, 即政府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官员的构成要符合社会人口构成的特征有助于确保主动代表,即政府组成人员的社会构成会影响政策制定的偏好,基层官僚会对普通民众的需要和利益做出回应。也就是说,官僚代表性程度越高,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越可能关注中下层的利益,社会结构就越可能合理。自从该理论提出以后,代表性官僚已经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有了很多包括实验研究在内的实证研究。但在中国,类似的研究还不多。


范永茂老师的讲座分成5部分:研究背景和问题、文献综述、研究设计、发现和讨论与结论。在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部分,范老师重点介绍了中国的民族政策和代表性官僚制理论对中国特别是中国的民族政策研究的适用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家在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并在宪法和其它法律中国都有对少数民族权利的规定。很多特殊政策的实施缩小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教育方面的差距,推动了事实上的社会公平和民族团结,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得到了积极的改善。同时,中国的民族政策也面临着因为一些暴乱而受到质疑,学界甚至出现“第二代民族政策”的呼吁。这项研究也试图检视现有的民族政策,回答公共管理需要建立怎样的民族政策决策和行动制度,并尝试为公共管理与服务提供政策启示和制度导向。在背景部分,讲座还穿插介绍了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

在研究设计部分,范老师详细介绍了在新疆某高校大学生中所做的包含不同模拟情景下的实验性问卷调查,提出了四个研究假设:

1,在公共服务提供中,少数民族公民更喜欢少数民族官员;

2,女性公民更偏爱女性官员;

3,代表性官僚对公民偏好的影响取决于政策的显著性,在更为突出的政策中效果更为显著;

4,代表性官僚制对公民偏好的影响取决于情景匹配。


研究以两个民族(汉族、维吾尔族)和两个性别为主要变量,在3个不同假设情景下考察大学生对官僚(教师)的偏好和公共政策的支持。实验结果发现,民族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民对官僚的支持。



实验结果发现,民族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民对官僚的支持。理论贡献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在实证研究中同时控制了性别和民族的变量,扩展了先前的研究。

二、研究发现代表性官僚制对公民偏好的影响取决于政策显著性和情景匹配度。激活代表性官僚制的效果需要一定条件,当重点政策对公民的影响显著时,代表性官僚制的效果更为显著。

三、该研究丰富了代表性官僚制理论的适用性。



在政策层面,这个研究发现政策领域或机构的使命并不一定必须是针对特定性别或民族的以使得官僚代表性发挥作用,或者说民族身份也不一定是政策动员的主要因素。具体来说,对于中国而言,现有的不少民族政策是否还有效力是值得思考的。同时,该项研究还发现,虽然根据相关法律,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了政府机构的领导,但是这种被动象征性代表产生政策合法性的效果还不显著。这些都值得我们对现有的民族政策进行反思。最后,范永茂老师介绍了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对此项研究特别是中国的民族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交流。其中一位学院的新疆博士生提出了自己对新疆少数民族政策的困惑,和范老师进行了更为深入的交流,现场气氛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