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9日中午12:00—13:30,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办了主题为“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的秩序维度”学术沙龙,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教授主讲,张璋副教授主持,本院近20名教师、10余位博士生及几位校外人士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讲座围绕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的起源、现状和具体内涵,“放管服”存在哪些秩序维度的冲突以及如何从秩序维度进行治道变革等内容进行展开。
“放管服”改革,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是目前国务院推动政府改革、简政放权的“先手棋”,和“当头炮”,更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新常态时期的重要内容。毛寿龙教授在多年全国各地实地观察调研的基础上,从秩序维度描述了“放管服”改革的现状。“放管服”改革是政府一系列改革的一部分。从2001年中央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目前正在全国各地都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优化和减少了政务流程,提高了服务质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毛寿龙教授又从“获得感“的角度看到了“放管服”改革中存在的不足,即尽管政府放管服改革多年,但企业和群众都普遍“获得感”不足。他指出,这里存在秩序结构的冲突。“放管服”本身具有国家秩序和行政秩序,国家秩序具有强制性,国家作为合法暴力秩序有很强的封闭性,等级森严,让人民和企业家从心理上就具有一种畏惧感,也很难形成“获得感”。行政秩序的获得感,往往与执行秩序的内在秩序有关系。行政审批是一个执法秩序,是行政监管秩序,还是一个专业秩序,当然也包括一个公民参与的秩序。这些秩序之间存在的不对等关系,也使得相互之间存在秩序维度的冲突。另外,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与一体化的市场和社会存在着秩序维度的冲突。这些冲突,让企业和民众在秩序维度很难得到“获得感”。
因此,国务院“放管服”改革,需要从秩序的角度,为未来的改革提供一个立体的视角。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而不是强制,必要的强制基于同意,基于对程序和结果的认可,基于公共利益,来维护公共秩序。只有这样,“放管服”,需要让企业民众有一个对政府物理秩序的适应感。即在物理秩序基础上,有一个人工的引导,以及相关的指导,让各个方面的流程设计,在细节上改进,能够让一个很业余的人都能够简单适应,像傻瓜相机那样,就很容易进入状态。这样才能真正让老百姓在秩序维度有一种获得感。而在这里,如何让各个秩序板块能够相互适应,尤其是让国家秩序和政府秩序适应一体化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的需要来推进治理之道的变革,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