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首页 >  科学研究 >  热点聚焦
王丛虎、李靖、张楠迪扬:“放管服”与“互联网+政务服务”问题思考

2018-10-19

2018年10月17日中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第125期学术沙龙在求是楼320会议室举行。公共管理学院王丛虎教授、张楠迪扬副教授以及京东集团大客户部李靖副总经理作为本期沙龙主讲嘉宾,围绕“‘放管服’与‘互联网+政务服务’问题与思考”的主题进行了学术分享。学院师生近30人参加了本次学术沙龙。



王丛虎教授

王丛虎教授首先从“互联网+”这一概念的起源谈起,对“互联网+”的产生进行理论追溯。王老师认为,从有限理性出发,行为经济学与“互联网+”兴起息息相关,“互联网+”作为助推工具,弥补着人们理性决策的不足。未来的中国,大数据是治理基础、云计算是治理工具、互联网+则是治理手段,三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可以预见,“互联网+”时代将成为中国崛起的最好契机。接下来王老师对“互联网+政务服务”进行了分析,王老师提出“何为政务服务”问题,并要求大家思考“政务服务与公共服务的区别”等问题。王老师认为政务服务是政府直接向公众、企业等提供的服务,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除了政府还包含其他组织,公共服务是一个更大的概念。然后王老师分别从经济学视角、行政管理的视角、行政法视角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性质与定位进行了解读,并以“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作为案例向大家解释“互联网+政务服务”政策,使大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最后,王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放管服”政策的进程,并分享了自己在绍兴调研的经历,王老师认为“放管服”政策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实践强化了地方公共服务的改革。
 


李靖副总经理

李靖先生从企业家的角度向我们分享了“京东集团参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创新实践”。李总首先对“互联网+”成为社会热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将“互联网+”分为“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来讨论。李总认为,互联网思维包含三个方面:用户体验至上思维、共享与共赢思维、迭代思维。李总以微信成功战胜移动运营商为例,向大家详细解释了这三种思维带来的价值。提到微信,王丛虎老师现场教学,给大家展示了如何使用微信参加政务服务投诉,引发了现场热烈的讨论,李总转而向大家介绍“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便利性,从京东集团的角度来看,政务服务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共享共赢和迭代思维,这将使政务服务变得越来越好。之后,李总介绍了机器学习平台、图片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作用,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引导政府工作方式升级,帮助政府解决很多困难。最后,李总以京东集团的“达尔文系统”为例,介绍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企业带来的好处,李总认为,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在未来中国将大有作为。


张楠迪扬副教授


张楠迪扬老师对“放管服”进行了深刻解析,认为目前来看“放管服”的改革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目前下放的大多数是事权,需要基层政府承担更多的工作,但是由于编制被严格控制致使基层工作人员压力很大,对基层承载力问题考虑不足;监管层面进步非常大,摆脱了“以审代管”的局面,互联网也介入了监管环节,但是监管上仍然存在很多“真空”。服务层面是变化最大的,但是张老师认为研究政务服务要分“前台”与“后台”两个层面,前台是办事人的视角,后台是工作人员的视角。现在虽然推出了“一站式”服务,但这只是从前台视角来看的,后台的工作依然是碎片化的,因为后台工作人员仍隶属于政府不同职能部门,成立行政审批局理论上更有利于优化服务,不过也会因为部门利益而受到阻碍。张老师就此对“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当互联网遭遇政务服务时,在政府部门没有意愿去改革的领域是难以前进的。最后,张老师提出,“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与政府体制改革必须并驾齐驱,才可以获得最终的成功。


三位嘉宾的精彩分享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沙龙的最后,在场的嘉宾、老师和同学们就本次报告涉及的“放管服”、“互联网+政务服务”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范永茂老师对本次沙龙进行了精彩点评,认为“互联网+”领域可以大量素材挖掘用于案例研究。有同学提出“互联网+”改革对公务员职业技能的要求、“互联网+”对加强事中监管的帮助等问题,三位嘉宾分别进行了解答,现场气氛轻松活跃,进一步深化了大家对我国“放管服”和“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改革的认识和理解,让师生们享受了一场珍贵的学术盛宴。



(陈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