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首页 >  科学研究 >  热点聚焦
李文钊:从实验主义治理到设计主义治理:新时代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新逻辑

2018-04-03

2018年3月21日中午,我院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李文钊副教授在求是楼320会议室就其有关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最新研究《新时代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设计原则、战略目标和行动路径》作了分享。杨开峰教授、李家福研究员、许光建教授、孙柏瑛教授、杨宏山教授、黄燕芬教授、刘太刚教授、张璋副教授、范永茂副教授、董长贵助理教授等 70余名师生参与了学术沙龙,并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这是我院教师学术沙龙的第114讲。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是新时代的鲜明特征。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的全面深化改革和2018年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推动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构成了新时代改革的一体两翼,它意味着中国的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同步进行,它们可以分别称之为新时代改革的上篇和下篇,两者相互促进、彼此支撑和协同发展。

李文钊副教授从托克维尔的经典命题“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政治科学。”出发,提出中国进入全新的时代,也需要一个全新的治理科学来理解中国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实践。对于机构改革研究的两种路径,一种是从公共管理的逻辑出发,讨论机构改革的内在动因、机制和策略;另一种是从改革出发,讨论对改革的一般性认知如何促进对机构改革的理解,这些研究将改革作为研究对象,寻找改革的科学。为此,他从后一种路径出发,尝试建立一个新的改革理论来探究党和国家的机构改革。

对于改革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三种视角,即实验、设计与演化。作为实验的改革,将改革看作是一个尝试新方案来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基础会形成一个实验社会。作为设计的改革,将改革看作是一个理性活动,是人类的创造性过程,以此为基础形成一个设计社会。作为演化的改革,将改革看作是一个自发、自主的创新活动,改革遵循创新、选择与演化过程,以此为基础形成一个演化社会。在实际的改革中,可能同时包含着实验、设计与演化的要素。而当一种要素处于主导地位会时,会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治理模式。实验主义治理、设计主义治理和演化主义治理构成了理解中国改革,尤其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三种治理模式。

李文钊副教授指出,新时代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意味着中国改革的治理模式发生了变迁,实现了从实验主义治理向设计主义治理转型,顶层设计在改革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实验和演化逻辑服从设计的逻辑。实验主义治理的主导模式强调中央政府对目标作出明确规定,对于实现目标的手段的自主权赋予地方政府,它类似环境管制中总量控制,涉及一个要达到的目标,而将实现目标的手段选择权交给企业。设计主义治理主张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中,中央重新实现对目标与手段的控制,它强调中央政府通过较为科学和理性的设计,来寻找解决政策问题的目标与手段,地方政府的核心职能是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

设计主义治理是他提出的理解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新逻辑,它重点关注设计原则、战略目标和行动路径等内容,以此基础可以形成一个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全景图,为诊断问题、设计方案和提出建议提供理论支撑。设计原则重视机构改革背后的深层次逻辑,战略目标是设计者想要实现的理想状态,行动路径是完成目标的措施和手段。从设计主义治理范式出发,我们发现这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设计与新时代特征相符合的党政军民学体系,通过机构、职能和编制改革,进一步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拓空间,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机构和职能保障。当然,设计是否能够转化为行动,还需要建构行动的科学,这仍然任重道远。

随后,杨开峰教授、李家福研究员、许光建教授、孙柏瑛教授、杨宏山教授、黄燕芬教授、刘太刚教授、张璋副教授、范永茂副教授、董长贵助理教授等分别就党政关系问题、机构改革中“人”的问题、部委二级机构之间合并、机构改革的历史与现实关系、基层治理改革、依法治国与机构改革关系、编制管理、实验主义治理与设计主义治理之间关系、具体的治理过程和实证性结果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讨论和对话加深了对机构改革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