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讲座
加拿大女王大学梁鹤年教授分享“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2019-10-31

2019年10月29日中午,我院求是学术讲座第135期在求是楼449报告厅举行,本期讲座邀请到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前院长、荣休教授梁鹤年先生,就《“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主题做了学术分享,讲座由我院叶裕民教授主持,5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梁鹤年教授的分享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自己求学心路历程的分享。梁教授提到,自己本来是怀揣着“洋为中用”的理想到西方求学,但逐渐意识到“洋不能中用”。理论是反映现实的,而不是指导现实的,梁教授通过“臂长”与“袖长”的隐喻生动地说明,如果生搬硬套西方理论来指导中国的现实,难免有“自断臂膀”之嫌。他认为,借鉴理论时应当重点研究现象与背景的关系,应“以水为法”,来观察“容器”与“本质”的关系。



在第二部分,梁教授详细介绍了由他提出的“城市人”理论。“城市人”理论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中国规划理论的一种“元理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梁教授反对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其无法证伪,并提出人的三种属性:人的物性、群性和理性。人的物性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生态活动中需要空间接触,而在空间接触时存在安全、方便、舒适和美观等需求,因此,需要关注“人的尺度”。人的群性是指,人本质是一种政治动物,人以居聚,并往往持有不同意见。人的理性是指人具有“万物求存”和“与人共存”的双重特质,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共存是自存的最佳保证,自存是共存的最佳标准,这是自然之法,因而最终能够实现“从单方的理想到双方的合理”。

在第三部分,梁先生基于“城市人”理论对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思考。他提到,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土空间的使用、分配和布局。以人为本的规划体系应当充分考虑和满足人的三大属性,包括不同年龄、性别、身份和生命阶段的需求。“人”是空间接触机会的追求者与提供者,“居”是空间接触机会的载体,而提供合适的空间条件与特征,引导人与人在空间接触上的匹配,便是规划的使命。在具体方法上,应当以“人-事-时-空”为维度,通过计算自存值、自存比值、共存系数、共存比值与整体利益比值,并将整体利益比值作为决策门槛进行规划。


梁鹤年教授的精彩分享引发了在场师生踊跃的讨论与提问,梁教授对师生的问题也一一进行了回答。最后梁教授对大家提出了期望:规划是一种信仰,需要大家“择善固执”。叶裕民教授对本次分享做简要总结后,为梁鹤年教授颁“求是讲座证书”,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部分师生与梁鹤年教授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