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2
在基层的泥土中
有一种力量静静生长
它源于对自我认知的深刻探索
在广阔的天地间
有一抹身影斗志昂扬
它源于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
他的故事
正是一幅扎根地下的鲜活画面
正是一首向阳而生的青春乐章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
这位具有材料科学、社会保障交叉学科背景
扎根基层的人大人——
吴欣哲
人物简介
吴欣哲,福建福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曾获2015年度“上海市优秀共青团员”、2021年度“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等省级荣誉。2021年成为福建省党政类引进生,现任南平市建阳区麻沙镇科技副镇长、二级主任科员,分管乡村振兴、人社、科技、扶贫、乡建等工作,挂点毛店村、留田村,曾兼任毛店民族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助理。
萌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吴欣哲的人生旅程充满挑战与转变。出于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浓厚兴趣,他从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跨专业考研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曾获得了2021年度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然而,他这一路上并非一帆风顺。
从理工科到人文社科的巨大专业跨度,使吴欣哲参加了两次研究生考试才最终成功。在此期间,他参加了福建省的选调生考试,成为了一名选调生。原本以为这只是考研“二战”的一个过渡,但当吴欣哲真正来到镇村一级参加工作后,他发现了一片大有可为的天地。这一年在乡镇的工作经历,不仅颠覆了吴欣哲对于基层工作的既有印象,更让他在服务社会中找寻到了自我价值,使一度迷茫的吴欣哲逐渐清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正如吴欣哲所言,“它完全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
2021年8月,吴欣哲再次回到基层,成为福建省党政类引进生。从学生身份到基层干部身份的转变,充满着种种困难和挑战,而吴欣哲选择迎难而上,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初到麻沙镇任毛店村主任助理,从小在福州长大的吴欣哲对基层的工作方式尚不适应,对当地的镇情村情也尚不熟悉。“一开始即使下村,也只走国道县道这种水泥路,远远谈不上深入。”但是随着下村的次数越来越多,吴欣哲开始逐步深入田间地头,深入毛店村的自然村、泥巴路、农户家、田埂间,以期对村情村貌有更深的理解。“特别是雨天,往往下村下田回来,原本白色的运动鞋和黑色的裤脚都沾满了黄泥巴,洗个半天才能洗掉。”
渐渐地,吴欣哲对毛店村的了解越来越深,心里牵挂的村务越来越多。这位田野的初学者,以谦虚和踏实的心态,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探索出乡村振兴的蓝图。
麻沙镇全景
2扎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提及群众工作,吴欣哲感受颇深。从最初的“不知道怎么跟群众打交道”,到后来在直面群众的过程中逐步改进工作方法,正是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他领悟到,要深刻了解民心民情,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才能得到群众的信赖,助力政策更好地执行落地。
吴欣哲积极了解农业生产。2022年7月,为扎实保障粮食生产,麻沙镇党委组织麻沙镇党政综合服务中心党支部,到毛店村开展“我在麻沙有亩田”活动,吴欣哲就是其中一员。为了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吴欣哲主动提出在毛店村认领一亩田,全程参与了水稻的插秧、施肥、施药、拔草、收割等各个生产环节。烈日下,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泥水沾满了他的裤管。“以前我对农业的理解,仅仅是新闻报道上看到的。但现在,当我自己挽起裤腿、赤着脚、弯着腰、跟农民一起、一株株插秧时,我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理解,才真正从抽象走向具体。”
吴欣哲在毛店村参加“我在麻沙有亩田”活动
对于调研,吴欣哲也有自己的认识。2023年7月,吴欣哲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服务团一同在麻沙镇开展“环带”绿色产业发展调研。在调研活动中,大家纷纷被麻沙镇游客服务中心的精美布设所吸引。但是,如果不能与当地的干部群众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就无法了解到这个项目落地背后面临的资金、用地、规划、建设等种种困难。这次调研让吴欣哲意识到,要想达到更深的调研深度,就必须同当地的干部群众有更深入的交流,用真心争取他们的信任,以获取更全面、真实、充分的信息。否则,调研的成果也只能是流于表面。
吴欣哲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服务团介绍麻沙镇情况
吴欣哲还积极充当帮扶对接的“桥梁”,为群众生活提供保障。通过走访以及与村民对话,吴欣哲认识到村里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等问题。2022年1月,他主动对接福建省工商联机关第二支部和鸿星尔克实业有限公司,政企联动开展结对帮扶,协助鸿星尔克向毛店村困难家庭和高龄老人捐赠100件过冬羽绒服,“冬衣暖人心,千里送温情”,吴欣哲以用心、细心和真心,守护着村民的“冬日暖阳”。2023年10月,他又主动对接福建医科大学,为毛店村贫困老人开展义诊,为弱势群体送去温暖和关爱。
吴欣哲主动对接相关单位开展羽绒服捐赠活动
3开花:知行合一,科技助农
作为麻沙镇分管乡村振兴的科技副镇长,吴欣哲一说起各村的特色产业就如数家珍:水南葡萄、扁溪草莓、江坝淮山、江坊烟叶、溪头茶叶……他在城市长大和求学,认为自己“对于农村农业农民的认识还是非常浅的”,因此更要深入基层一线,将广袤田野作为课堂。他的笔记本电脑里有一个神秘的“F盘”,专门用于整理归纳各种信息。其中仅“农业”1个文件夹中,就有《水稻》《制种》《葡萄》《草莓》等9个文档,里面详细记录了各个产业的产值、成本、利润、品种、面积、技术、政策等等信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丰富的一手资料,全都是吴欣哲在麻沙镇的一项项具体工作中不断实践、学习、了解、总结出来的。他认为“能在麻沙镇工作是一种幸运”,因为麻沙镇的基础比较好,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和乡村产业,发展势头也很好。因此,他紧紧把握住这一个重要的学习契机,来到田头垄畔,用双脚丈量乡村发展的广度,用双手探索乡村产业的未来。
例如在“我在麻沙有亩田”活动后,吴欣哲用记事本详细记录了水稻插秧的技巧。包括抛秧插秧的工种配比、如何后退才能插得直、“一亩三分地”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字面意思等等……这次亲身参与农业生产给了吴欣哲很大的震撼,让他对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比如割稻子,我用手拿着镰刀割,1天可能只能割1亩。如果用收割机,1天可能能割50亩地。在一些环节上,机械的效率甚至能比人工高几十、上百倍。这个对比是非常直接的。”
吴欣哲在毛店村体验水稻收割工作
作为麻沙镇科技副镇长,吴欣哲还分管科技工作,负责联系“科特派”。 “科特派”是科技特派员的简称,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对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后,在《求是》上刊发《努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福建省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调查与思考》一文,指出这种做法是对新形势下农村工作机制的创新。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吴欣哲介绍麻沙镇科特派创新机制做法
如何让“科技之花”在农村绽放得更为绚丽?吴欣哲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努力找到答案。草莓种植是扁溪村的特色产业,种植规模高达600亩,年产值达1800万元,对于当地的就业和致富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就在不久前,扁溪村的草莓种植项目申请到了一笔专项资金,用于建设草莓育苗工厂。为了更好地使用这笔钱,吴欣哲带领村里的干部来到江苏省农科院学习草莓的育苗技术,为之后育苗工厂的建设探寻方向。
在参观农科院的实验室时,吴欣哲对于里面配置的高精尖仪器印象深刻。他了解到,仅仅在草莓育苗这一环节,就包括了组培、脱毒、扩繁、定植等复杂的流程。而草莓育种环节则难度更高,涉及最尖端的生物学遗传学技术。这让吴欣哲明白了“保持一颗敬畏之心”的重要性。而推动农业现代化,首先就需要转变思维,看到现代农业的专业性,以“必有我师焉”的心态,向术业专攻的专家学习,向经验丰富的农民学习,“每个行业都有很深的学问,我不懂的东西太多了。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农业,要想做到顶尖,其难度也绝对不会低于任何一个行业。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更进一步地学习。”
吴欣哲向扁溪村种植户了解草莓生产情况
4收获:以行促学,坚定信仰
从学生身份到基层干部身份,一路走来,吴欣哲一边耕耘,也在一边收获。
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基层工作实践?吴欣哲认为,“一方面积极与村书记、村干部、村小组长、村老党员、镇站办所、镇企业家、普通村民居民等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另一方面认真学习相关政策、法规、文件、数据,把宏微观信息结合起来,就能很快熟悉村情镇情。”如何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吴欣哲坦言自己“和当地村书记相比有很大差距”,因此“只有始终贯彻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把人民放在心上,多和群众打交道,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对于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不足,尤其是基层工作与自身所学专业相关度不高的问题,吴欣哲选择迎难而上。由于分管的工作涉及较多农业、科技、工程等相关知识,他主动查漏补缺,并向当地干部学习经验,同时不断学习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种植技术等,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吴欣哲与镇纪委监察干部了解农民补助领取情况
此外,在扎根基层的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往往成为坚定初心的“拦路虎”。吴欣哲发现,在基层实践的各个方面都需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由于缺少环境的督促,大家往往容易疏于学习,很难保持在学校学习的动力。与此同时,基层工作者容易出现本位主义,只关注基层局部范围的利益,缺乏大局意识,并且身边也可能存在着各种诱惑。他认为“只有不断提醒自己要保持在基层工作的初心,不断增强理想信念,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才能牢牢把握住基层工作的使命和方向不动摇。”
吴欣哲主持毛店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并带领党员宣誓
吴欣哲代表麻沙镇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
最后,对于有意赴基层、或即将赴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吴欣哲建议大家可以多争取实地调研机会,特别是到偏远农村、基层一线去调研。“最好能住上一段时间,比较深入地了解当地的生产生活状态。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样的经历是非常宝贵的。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民群众建立起深深的感情联系;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世界,有可能让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巨大改变,甚至影响之后整个人生的职业选择。”
5结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从复旦大学的材料化学专业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专业,这不仅是吴欣哲在学术领域上的跨越,更是一次心灵的蜕变。在工作选择上,吴欣哲同样显示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一段作为选调生的经历,两次考研的决心,让他逐渐坚定了心中的信念:“到基层一线去”。正是这种勇于自我挑战、敢于跨界探索的精神,让他在面对基层工作中存在的困境时,始终保持着清晰的自我认识和坚定的前行步伐,并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成长历程。
吴欣哲参与南平市人才宣传片拍摄
如何面对人生岔路口的选择?吴欣哲鼓励同学们多去一线、多去实践,唯有亲身体验与实践才能理解世界的广阔和多样性。“通过实地的调研,你的认识会有翻天覆地的改变。比如原来对你来说可能是地图上的一个点,但当你走在它的田埂上时你才发现,这样一个小点竟然都是一个不小的世界。在那一刻,你的世界会突然变得开阔。”
最后,谈到对同学有什么寄语时,吴欣哲说:“我们非常幸运,能生在今天的中国。中国幅员面积之辽阔、资源禀赋之多样、文化底蕴之深厚,惟有用自己的双脚一步步丈量,才能充分深刻地理解。希望大家牢记‘实践’二字,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