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首页 >  科学研究 >  热点聚焦
严金明: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公共管理学院

2022-08-15

来源:《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2年第4期

2.jpg

严金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学院与大学构成了要素与系统,子系统与系统之间关系,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和协同共生。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学院,一流的学院奠基一流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是学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主责单位,公共管理学科是中国人民大学的9个A+学科之一,也是学校14个“双一流”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率先推进“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公共管理学院”是学院义不容辞的职责,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和前景可期。我们要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结合学科实际,遵循学科自身规律,扎根中国大地,放眼世界,进行大胆探索,闯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公共管理学院的新路。

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公共管理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的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青年人是国家的希望,只有培养合格的青年人,民族和国家才会有前途。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笔者有幸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和人大师生的座谈会,聆听了总书记满怀深情地讲述1937年10月毛泽东在陕北公学成立开学典礼前,为陕北公学所作的著名长篇题词,即“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今天,国家和人民同样需要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青年人是国家的希望,只有培养合格的青年人,民族和国家才会有前途。

从某种程度上看,公共管理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人才培育目标的坚实执行者。中国人民大学从陕北公学成立之初就鲜明提出要培养“革命的先锋队”,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培养“万千建国干部”,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培养“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再到新时代提出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始终不变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更为重要的是,公共管理学院主要是致力于培养治国理政的青年人才,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未来会从事国家治理工作,在政府部门为人民服务,成为人民公仆,这使得学院在培养时代新人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使命和价值。

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公共管理时代新人,最终还是要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讲话中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我们进行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参照。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公共管理时代新人,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标准,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公共管理时代新人,需要将品格塑造、专业能力提升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又红又专”的国家治理专业人才,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公共管理时代新人,还需要在教学和实践方式上下工夫,真正做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解决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公共管理时代新人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多层次、差异化和国际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树立了“远见、求实、创新、奉献”的办院理念,并将这些理念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学院非常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将党的创新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专业教育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打造课堂教学、道德实践、学院文化、制度约束等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学院分别针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进行方法论课程改革,形成了本硕博相衔接的方法课教育体系,大大提升了不同层次和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此外,学院还通过与相关政府部门建立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让学生深入国家治理一线,切实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二、建构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的讲话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事实上,这并非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论述。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应该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再次发表有关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是对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伦理论,为建构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指明了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命名组建于1950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伴随着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从命名组建初期的八大系,发展成为了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体系分支丰富、教学研究具有广度和深度、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最为契合的学科体系。学校始终立足中国国情并致力于解决中国问题,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上进行了努力探索,成为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镇,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习近平总书记致学校建校80周年贺信中,被誉为“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

建构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形成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需要有更为清晰的学科目标和建设路径。对于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至少需要实现探索基本理论问题、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和讲好中国治理故事三个目标。事实上,这三个目标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只有对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才能够为现实问题提供答案,并且更好地实现国际交流。与此同时,从中国现实出发,从解决问题出发,才能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理论,这些原创性理论才会为公共管理知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要实现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使命和目标,就需要在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回应时代之问、学科发展创新和学科研究者自觉等方面下工夫。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首要精神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的有机结合,现有的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将普遍原理与学科知识、公共管理实践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还需要关注中国历史和文化,将历史、文化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思考公共管理实践背后的历史逻辑和文化逻辑。公共管理实践本身是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这也决定了公共管理知识体系需要考虑历史和文化因素。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需要在回应时代之问中体现自身价值,时代之问既是公共管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是促进公共管理学科大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更需要在学科迎新上下工夫,通过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的发展,在坚守问题意识的前提之下,把前沿技术和先进方法引入公共管理学科,真正实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还需要学术共同体有一种理论自觉,切实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建20多年来,一直在探索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国内兄弟学院做出了一些示范和表率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建立行政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等二级学科,创造性地建设了城乡发展与规划、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社会医学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大数据公共治理等新型二级学科,目前正在切实探索干部教育学、政府运行保障管理等二级学科的建设。公共管理学科体系日益完善。当然,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进一步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开展深入研究,尽快构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公共管理学科。

三、涵养一批兼具“经师”和“人师”的公共管理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的讲话中指出:“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教师提出的“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期望,是对他之前反复提到的“四有”好教师的进一步发展,即“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这些论述,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和教师的一些最本质特征的把握,为公共管理学院从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标准和指南。尊师重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使命和职责,这也是新时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原因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经师”和“人师”统一以及“四有”好教师的论述,为公共管理学院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价值规范框架。公共管理作为一门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公共精神、提升公共福祉、追求公共价值的治理科学,除了对教师的专业才能和知识有较高要求之外,还对教师的道德、仁爱和责任提出了更高期望。研究公共管理的学者,如果不能心中有人民,不能心中有国家,不能心中有人类,不可能做出大学问。正是要有仁爱、有责任、有公共精神、有道德情操,公共管理学者在从事教学和研究时,才会有较高的价值追求,才能够“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当然,仅仅有宏大的理想和追求,这是不够的,还需要脚踏实地,还需要精益求精,体现专业水准,这也主要是由于公共管理学科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为此,公共管理学院的教师队伍要率先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实现教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的有机统一。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批兼具“经师”和“人师”的教师群体正在涌现,支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公共管理学院的教师队伍体系正在形成。在师资构成上,学院巩固传统本土师资优势的同时,师资国际性进一步提升,40%以上的教师获得国外博士学位。在师资年龄结构上看,学院形成了老、中、青梯度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与此同时,一些中青年学者开始在公共管理学术界崭露头角,他们在道德品行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学术研究上勇闯“无人区”,正在向“大先生”大步迈进。

四、构建新时代公共管理学院治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因此,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公共管理学院,首先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既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公共管理学院的根本保障,也是“中国特色”最鲜明体现,要贯彻好、落实好和保持好这一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和系统的,需要将党的领导贯彻到立德树人、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学院治理等各个阶段、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握“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对于公共管理学院而言,坚持党的领导除了要完成学校党委和上级党委要求的各项规定动作之外,还需要在“用学术讲政治”上发挥表率作用,切实将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和做法学理化、学术化和知识化,使之成为建构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要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按照《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会会议议事规则》和《中国人民大学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的原则和精神,把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转化为学院治理效能,为学院“双一流”建设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学院还需要围绕着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些标识性概念开展研究,如群众路线、“枫桥经验”、共同富裕、自我革命、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等,实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和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双向互动。

总而言之,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公共管理学院需要我们更加奋发有为、开拓进取。建设世界一流必须坚持中国特色,坚持中国特色必须瞄准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是根基,“世界一流”是目标。为此,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秉承“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强化“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责任担当,践行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的光荣使命,坚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追求,弘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遵循教育规律,创造性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之路。我们要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作为最高追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公共管理理论体系的创新自信,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公共管理学院的办学自信。我们要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抓住全面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着眼世界公共管理学术前沿,从学科实际出发,制定和采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有力措施,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公共管理学院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贡献力量。

点击此处可扫码下载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