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9
2017年5月17日中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第101期学术沙龙在求是楼320会议室举行。在土地管理系系主任丰雷教授主持下,孟繁瑜、张书海和夏方舟老师作为本期沙龙主讲嘉宾,分别围绕以房养老、宅基地开发和保障房建设等主题,与师生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孟繁瑜:保障与福利的权衡——“以房养老”模式社会经济效果研究
孟繁瑜老师首先介绍了以房养老模式的核心机制:逆向年金住房抵押贷款(RAM)。在运行原理方面,现金流方向和家庭资产流动性变化是两大重要的分析维度。通过与售房养老、租房养老等养老模式的比较,逆向年金住房抵押贷款在提高个人老年生活福利和贷款灵活性方面有较大优势。另一方面,逆向年金住房抵押贷款的不足体现在借款人年龄和传统观念、资产价值的变动风险和贷款成本偏高。这反映了实践中加强政府合作支持对逆向年金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长期良好开展的必要性。随后,结合以房养老模式的正外部性,孟繁瑜老师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了政府介入重要意义。最后,孟繁瑜老师分析了发展以房养老模式可能造成相关重要制度调整,如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年限限制和个人资产遗产税的征收实施。
张书海:城乡结合部地区宅基地开发的一种协同治理模式
首先,张书海老师简要梳理了宅基地的征地开发模式的内涵和改革历程,分析了城乡结合部地区宅基地开发面临的利益冲突和公共危机,并由此引出协作治理理论及其对解决宅基地开发困境的意义。在第二部分中,张书海老师由协同治理的理论视角深入,对七王坟村宅基地开发改造进行案例分析,讨论了该地宅基地开发的一般性制度规则和地方性规则、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与公共目标实现之间的冲突以及在宅基地开发各个阶段中出现的协作僵局和破局因素。最后,结合协作动力和收益成本分析,提取出宅基地开发的协同治理程序和长效机制,作为对当前征地宅基地开发的一种有效补充。
夏方舟:基于禀赋效应的混合社区适宜收入差距分析
夏方舟老师首先解读了混合社区(Mixed Community)作为保障房政策的实施路径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随后说明了采用禀赋效应来测算相对各个收入层次人群的社区满意度与搬迁意愿的思路和方法,即通过比较不同收入层级的禀赋效应差异测度影响社区居住满意度的收入差距阈值。最后分析了研究结论:收入对于禀赋效应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相较于低收入人群,高收入人群的边际收入具有更为显著的禀赋效应损耗作用。
本期沙龙所涉及的主题既是社会热点问题,也引发了深入的学术思考。三位老师的论文分享十分精彩,互动交流的气氛特别活跃,各种思维碰撞不断,学术探讨持续加深。本期沙龙展示了我院土管专业青年教师特别的学术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