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讲座
威斯康辛密尔沃基分校胡伶倩教授介绍“城市空间结构与出行的国际比较研究”

2020-01-07

2019年12月30日中午,我院求是学术讲座第151讲在求是楼320会议室举行。本期讲座邀请到了威斯康辛密尔沃基分校城市规划系胡伶倩教授,她就《城市空间结构与出行的国际比较研究》主题做了学术分享。讲座由我院城市管理系叶裕民教授主持,20余名师生和校外听众参加。

本次讲座中,胡伶倩教授介绍了她的综述论文,分别从城市空间结构的三个维度、对中国城市定量实证研究的文献总结、城市空间结构与出行关系的国际比较和未来研究议程四个板块展开。讲座学术思辨清晰、内容丰富,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思考和踊跃提问。


城市空间结构的三个维度

该研究不着眼于大城市带、湾区城市等宏观概念,亦不讨论城市建成环境的微观尺度,而是从国内的市域范围以及国外的都市区范围的中观尺度出发,考察城市空间结构的出行影响。基于文献提炼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三个维度:郊区化、城市蔓延和逆城市化;多中心;职住关系。文章基于该三个维度进行文献述评。

对中国城市定量实证研究的文献总结

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和筛选,该研究一共囊括了40篇英文文献和32篇中文文献。在郊区化、城市蔓延及逆中心化第一个维度上,既有研究总体认为其对交通出行产生负面影响,郊区化和城市蔓延增加了居民出行和私人汽车的使用,而就业郊区化等新趋势可以减少出行。该维度下研究的发展趋势在于:最近的研究开始考虑到就业郊区化,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反映居住和就业郊区化的动态变化。

在城市多中心作为空间结构的第二维度上,既有研究认为其对出行有着混杂或者不显著的影响,无论是针对一个城市的研究还是城市间的比较研究,多中心对出行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的研究在数量上差不多。2010年后,多中心维度的城市结构对出行影响的研究大量出现,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在多中心的识别方法上,既有研究多采用就业指标衡量,也有以常住人口等方式来衡量,不同的识别方法带来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伴随着城市中心经济功能的变迁和发展阶段变化,其对出行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在职住关系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第三个维度上,研究结论整体认为职住平衡能够减少出行。

城市空间结构与出行关系的国际比较

第一个维度中,对美国城市的研究发现郊区化趋势允许就业与住房共同安置的现象(co-location),而欧洲国家城市的研究指出该共同安置的效应很弱,中国则与欧洲类似。第二个维度中,欧美发达国家研究普遍认为多中心与出行量呈正相关,即使这背后的因果关系很复杂。而针对发展中国家研究较少。在第三个维度上,美国的职住平衡关系对出行存在混合效应,针对其他国家的研究很少。中国的职住关系的量和质都与美国不同,需要学界进一步讨论。总体而言,城市空间结构与出行关系呈现欧洲国家到北美的一个移动谱系,中国的位置更靠近欧洲国家,但逐渐在向美国模式移动。但除中国之外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状况仍然不可知。

未来研究议程

基于扎实的文献综述,本研究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第一,要改善数据和方法,应使用开源数据、众包数据、公交卡、出租车GPS等新的数据源,并与传统数据有机融合。顺应从简单的描述性分析到复杂的统计模型之间的发展趋势,开展除北上广等特大城市外的中型城市的研究,扩充研究案例,发展新的出行指标。第二,扩大研究范围。要从政府到市场力量转变的角度出发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对出行的影响;要研究市场中的个人决定与行为,尝试用西方的理论解释的同时探索中国情境理论的创新点;要研究动态的城市发展过程。


讲座结束后是同学们的发言提问环节。针对不同类型文献综述的写作、文献的阅读、理论基础在研究中的作用,以及交通出行研究中的技术性问题,胡伶倩教授一一作了解答。叶裕民老对本次分享作了简要总结,希望硕士博士同学们夯实文献功底,深化各自领域的研究。叶裕民教授代表学院向胡伶倩教授颁发了求是讲座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