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讲座
南加州大学邓穗欣教授分析宏观制度如何影响环境管理

2019-12-17

2019年12月10日中午,我院求是学术讲座第147期在求是楼449报告厅举行。美国南加州大学普莱斯公共政策学院讲座教授、美国国家行政科学院院士邓穗欣受邀担任本期学术讲座的主讲嘉宾,发表了题为“宏观制度与环境管理”的精彩演讲,吸引了院内外100余名师生参加。院长杨开峰教授出席讲座,并向邓穗欣教授颁发求是讲座证书。讲座由副院长杨宏山教授主持。



邓穗欣教授以公共池塘资源问题为逻辑起点,提出宏观制度情境直接影响着集体行动的运作方式,中美两国制度系统的差异性直接影响着各自的环境治理模式。邓穗欣教授提出了设计和使用规则的十大原则,强调规则要行之有效,必须降低按规则行事的难度、保持规则对问题的回应、定规者本身也要接受规则约束。

随后,邓穗欣教授结合美国加州地下水管理、美国西部水资源协议及中国大气污染控制三个案例,指出美国环境治理更注重政府间协商,达成协议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比较注重协议实施的可持续性,这种治理体系十分复杂,不太容易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中国开展跨域治理更多采取权力调控的方式,高层领导的关注和介入有利于推进跨域协作,可在短期内化解亟待解决的应急问题,依靠政治权威推动达成的协议也面临可持续性的挑战。



之后,邓穗欣教授对中美跨域治理的运作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中国跨域治理的府际协调以纵向协调为主,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具有直接领导权,可通过人事任命、权责划分、财政支持等途径,自上而下地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美国政府跨域协作的横向互动更为活跃,各层级政府相互独立,联邦政府发挥的作用更为间接。

邓穗欣教授从回应的快捷性、运作的可持续性两个维度,讨论了中美两国跨域治理体系各自的优缺点。中国跨域治理植根于科层组织体系,回应速度快,面临紧迫问题时的应急处置能力强,一些协议的实施面临持续性的挑战;美国跨域治理植根于多中心体系,跨域问题的回应速度较慢,达成协议需要花费更长时间,协议实施的可持续性较好。邓教授认为,在宏观制度环境下,具体的运作模式也会发生渐进变化。

讲座内容丰富,具有很强启发性,引发在场师生的积极思考和踊跃提问。邓穗欣教授围绕着提升治理能力十项原则的依据、制度灵活性如何相互适应等问题进行了回应。


讲座结束后,杨开峰院长代表学院向邓穗欣教授颁发了求是讲座证书。与会教师与邓穗欣教授愉快地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