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讲座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何兴华副理事长探讨人居实践中的治理与规划

2019-12-25

2019年12月18日中午,我院求是学术讲座第149期在求是楼320报告厅举行。我院特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何兴华副理事长作为本期主讲嘉宾,结合个人长期的学术研究,就“人居实践中的治理与规划”进行了学术分享。我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郐艳丽教授主持,来自校内外的三十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何兴华老师首先从人居环境到人居实践的视角梳理了人居的概念、人居环境的属性以及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基本框架,认为人居环境是人类在地球表面构筑的最为普遍、最为宏大的“工程”。人居环境概念的提出,强调的是要素的构成、空间的层次和组合方式,而人居实践则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资源,对人居环境进行选择、营建、使用、维护、改造等活动的全过程,强调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干预方式的选择。因此,人居实践的层次性包括了作为物质的空间场所(forms)、作为资源的利用方式(resources)、作为决策的体制机制(institution)和作为人类的文化表现(cultures)四个方面。


何兴华老师认为,因有助于解决传统政府管理中存在的难题而兴起和再流行的治理理论,作为一种“集体时尚”对人居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从1970年代末开始,许多国家的政府就开始变革治理之道,具体表现为政府职能市场化、政府行为法治化、政府决策民主化、政府权力多中心化。之后,治理思潮不断发展,学术界将它与中国的现代化、政治和行政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进行了大量引介和探索,同时存在对治理原意的误解。对此,何兴华老师重新对治理的本质进行了阐述,即治理是政府与非政府力量之间,以及各种力量内部的互动关系。治理的最基本含义是促进不同组织与力量之间相互渗透的管理方法。何老师强调,必须理解“明明白白的不明白”、“非常确定的不确定”,而不是主观地强调不切合实际的规范化、结构化,在没有条件确定时提出永恒不变的模式。而应对当前时代发展,网络社会治理、智慧化时代城市治理和用网络技术推动治理转型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治理创新思路。同时,作为治理工具的规划最紧迫的任务是增强根据“基本需求”调校“增补需求”的能力,将人类城市生活的空间需求、空间需求的矛盾冲突和矛盾冲突的协调处理,作为三位一体的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最后,何兴平老师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了要点概括:

(1)从人居环境具体的物质空间场所的营造,到人居实践多个层次、多重维度的干预,是人类对于自身与自然关系认识的飞跃,是相关专业价值观由造物的“容器思维”,到为人的“磁铁思维”的提升;

(2)公共权力对于人居变迁的干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皇权和神权的物质展现,演化为共同利益的维护、跨区域合作、多主体共赢,重视制度建设、文化创新成为共识。因此,治理的重点任务,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让最合适的人做最善长的事;

(3)规划作为政府使用权力的工具,必须由传统的赋形功能,转变为治理功能。在人居变迁的过程中,协调精英的增补需要,保障大众的基本需要。政府规划部门也要努力从计划角色转向治理角色,迎接生态文明和网络社会的挑战;

(4)试图编制一个没有矛盾的、包罗万象的、科学合理的、长久有效的规划,超出了人的认知能力。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快速识别问题、高效协调矛盾的规划治理体制机制。

何兴华老师的分享引起了现场众多师生的热烈讨论。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我校环境学院的老师以及我院的同学们踊跃提问,何老师就师生们提问的跨区域治理问题、农村人居环境改造等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应。郐艳丽教授对讲座作了精彩点评,并代表学院向何兴华老师颁发了求是学术讲座证书。


供稿: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