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
首页 >  科学研究 >  最新研究
张磊、卢璟慧、廖露|From Rational Planning to Communicative Planning: Exploring the Roles of Responsible Planners in Beijing

2025-03-28

来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02591辑第2, 256-270.

英文标题:From Rational Planning to Communicative Planning: Exploring the Roles of Responsible Planners in Beijing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80/01944363.2024.2370897

作者:张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教授);卢璟慧(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博士研究生);石晓冬(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长);廖露(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张磊.png

张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廖露.png

廖露|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卢璟慧.png

卢璟慧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论文简介

在以人为本、存量更新、高质量发展的城市转型背景下,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基本上都已开展社区(责任)规划师制度的探索。传统规划师主要从事自上而下从事物质性的空间布局和规划设计,与之不同,社区规划师主要为社区或街道(乡镇)提供专门规划服务,深耕于街道和社区,上传下达,组织协调各方共建、共治、共享城市空间环境。已有西方主流规划理论较少关注中国社区规划师的角色,而是强调中国规划师的技术专家属性。近日,我院教师张磊、廖露、博士研究生卢璟慧联合业界资深规划专家,基于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创新实践,在《美国规划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简称JAPA)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该刊于1935年创刊,每年出版四期,是城市规划、空间治理、城市研究领域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该论文是过去十年中国大陆学者在JAPA发表第三篇学术成果,创新提出新时期规划师角色转变的中国理论,传播了规划领域的中国经验,彰显我院城乡公共治理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论文基于我国城市规划实践前沿,批判性地讨论了经典的规划理论问题——“多元社会的规划师角色”,通过对北京市责任规划师的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深入探讨了规划转型背景下规划师的角色特征和成因。本文在理论上构建了规划师角色的研究框架,从技术专家、利益代表(倡导式规划师)、沟通协调(交流式规划师)三个维度分析责任规划师的角色和作用,并从制度设计、规划教育等维度剖析其影响因素。

研究成果

论文发现北京市责任规划师的角色定位仍旧以传统的技术专家为主,同时部分责任规划师也承担沟通协调作用,但较少作为利益代表。论文也揭示出责师角色认同的影响因素。制度安排和规划教育都显著影响了责任规划师的角色定位,特别是以规划设计和空间表达为主的规划教育,由于缺乏交流和沟通能力的训练,以及对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制约了责任规划师由技术专家向沟通协调的角色转型。但是,政府、学术团体和责师群体组织的责师培训和其他交流活动则明显弥补了正规规划教育在此方面的缺失。同时,研究也发现了与西方传统规划理论不同的性别、年龄对规划师角色的影响机制。


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