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2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06),40-46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形成了系统的先行先试的产业政策支持体系,随着中关村试点政策的全国推广,对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基于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04-2014年相关统计数据,运用DEA模型得到中关村开发区产业效率和政府投入效果,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对产业效率和政府投入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描述性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二者之间的关联度并不显著。
已有的研究分析表明,虽然政府有必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政策扶持,但政策产出效果是复杂的,产业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牵涉因素众多,并不能保证产业政策既定目标的实现。本文试图从产业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其背后的政府行为动机两个维度对上述实证结果产生的可能性原因进行分析。一是产业政策制定、执行效果不佳,政府投入产出效率较低,例如各地区产业规划大而全,存在趋同性,产业政策针对性不足,政策配合和集成度不高,参与主体的利益多元化,政策工具选择失当,投入方式、方向有待进一步优化,存在一定的政策洼地效应,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寻租现象凸显。二是政府行为动机的复杂性影响产业政策的选择和执行,例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产业发展路径有待优化。
最后通过完善产业治理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产业链的全过程分析来明确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具体来讲,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治理体系,明确政府和市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根据各地特点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实现政策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寻求更有效的资金投入方式,调整优化政府投入结构,强化政策评估;注意防止政策洼地效应的出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的开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终端消费等发展重点不同,因此对政府角色的分析需要区别对待。
国内关于产业政策的激烈讨论引发了对市场和政府干预的极大关注,本文运用DEA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得出中关村开发区产业效率和政府投入之间的关联度并不显著,但不能一味否定产业政策,政策的制定执行梗阻有可能对此进行解释。产业政策的效果如何受制于各方面的环境体制机制约束,关键在于如何正确把握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实践中探索实施差异化的产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