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
首页 >  科学研究 >  最新研究
自组织与规划的相关性:以北京南锣鼓巷为例

2016-10-18

Town Planning Review, 87(3), pp. 253–274


        城市是典型的自适应复杂系统,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呈现出“非线性发展”的特点。这决定了自上而下的规划管控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作用,更多的时候城市发展会表现出一种自发的、适应性的、甚至无意识的调整与变化,复杂科学将这样一种自发的演进机制称作“自组织。本文借鉴自组织理论,以北京市南锣鼓巷为例,探索自组织在城市发展变化中的发生机制,重点回答三个问题:自组织在城市变化中如何发生?自组织城市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效果如何?自上而下管控型的规划和制度设计与自组织的关系是什么?


        文章采用问卷和访谈的调查研究方法探索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其中关于南锣鼓巷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对制度的理解主要通过访谈得出,关于自组织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果、规划与制度设计如何在自组织机制中发挥作用,则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


        围绕三个研究问题,本文将南锣鼓巷自建国以来的转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四合院到大杂院的阶段;第二阶段是违法建设与环境恶化阶段;第三阶段是有机更新与“绅士化阶段。研究分析表明,自组织机制是推动南锣鼓巷演变的重要机制。表现为当宏观条件改变打破某种系统均衡时,系统中的个体会以自发地行为做出响应,这种行为具有快速性、利己性和无意识性特征;个体行为的积累会形成集体效应,最终引发宏观层面的突变效果,南锣鼓巷中大杂院的形成、商业化与绅士化的趋势都与上述这种机制有关。而在自组织的过程中,旨在实现管控的规划与制度设计实际上起到了打破系统均衡的作用,成为了引发自组织变化的“开关。虽然复杂科学中自组织是一种推动秩序形成的机制,但调查结果表明,自组织在城市中所引发的结果也可能是负面的,因此恰当地利用制度与规划的“开关作用是推动城市自组织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文章阐明了自组织机制在城市演变中的一般机制,即系统均衡的打破-个体行为响应-集体行为模式-宏观突变效果,明确了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制度与规划设计的作用关系,为复杂条件下的城市规划决策提供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