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新闻
“中国治理的政策过程”超级分论坛顺利举办

2018-06-19

6月17日,第九届中美公共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中国治理的政策过程”超级分论坛顺利举办。本场论坛由我院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负责组织,杨开峰院长出席了论坛研讨会。论坛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着政策构建、政策试验、政策评估、政策变迁、非营利组织参与等议题进行研讨和对话。

本场论坛共有10位学者发表主题演讲。来自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兰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参会人员达50多人。

论坛研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我院杨宏山教授主持。

杨立华教授:多样化的政策试验和推广模式

北京大学杨立华教授发表了“多样化的政策试验和推广:政策扩散的中国模型”专题演讲,提出中国政策试验和扩散存在多样化的模式,分析了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认为政策试验与扩散可分为自发式、命令式两大类,进而可分为16种具体模式,并运用数据检验了关键要素对模式选择的影响。

褚松燕教授:非营利组织:从参与执行扩展到议程设置

国家行政学院褚松燕教授发表了“中国政策过程中的非营利组织参与:议程与方法”专题演讲,剖析了非营利组织参与政策过程的制度环境与实践方式,提出多元组织、多领域专家参与是中国政策过程的重要特征,NPOs已从参与执行扩展到参与议程设置。

北京师范大学果佳副教授:环境非政府组织的角色变迁

北京师范大学果佳副教授发表了“从政策倡导到法律动员:中国政策过程中”专题演讲,分析了制度变迁对环保组织策略选择的影响,发现环保组织运用公共游说方式影响政府议程的频率显著降低,转而通过制度化的法律动员方式影响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李文钊副教授:间断均衡理论适用于中国政策变迁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李文钊副教授发表了“政治周期、制度摩擦与中国政策的间断性”专题演讲,借鉴琼斯等学者测量预算间断性的方法,结合中国1992-2016年的预算变迁数据,对预算变迁的间断性及其原因进行探讨,讨论了政治周期、制度摩擦与预算间断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范永茂副教授:民族身份影响了公民对官僚的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范永茂副教授发表了“民族、性别和公民偏好:代表性官僚制理论在中国的一项实验研究”专题演讲,运用代表性官僚制理论,通过实验性问卷调查和回归分析,发现民族身份影响了公民对官僚的支持,进而探讨了现有民族政策的效力问题。

论坛第二阶段由北京大学杨立华教授主持。

清华大学朱旭峰教授:政府的政策宣传影响公众认知

清华大学朱旭峰教授发表了“政策设计中对目标群体的社会构建”专题演讲,在梳理政策构建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我国城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案例,运用DID模型考察了政府宣传力度对目标群体认知、政治信任的影响,结果显示,政策宣传力度越大,公民越认为养老服务应由政府提供,地方政府的政策宣传可以影响公众认知,降低改革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贠杰研究员:政策过程中评估缺位的原因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贠杰研究员发表了“中国政策过程中的评估缺位及其原因分析”专题演讲,指出责任政府的制度约束松弛导致决策主体缺乏评估的动力,政策影响的滞后性也使责任追究难以实现,政策研究需要重视和反思政策评估缺位的影响和代价。

中国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政策过程中的理性、民主、责任与秩序

中国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发表了“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秩序维度”专题演讲,提出理性、民主、责任是政策过程的理想追求,多层次和等级制导致部门权力过大、地方变通执行、上下级之间信息传递阻塞、政策过程让位于人事制度等问题,需要从秩序成长的角度探讨善治的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杨宏山教授:城市政策过程中的双重联盟格局

中国人民大学杨宏山教授发表了“城市政策过程中的双重联盟与冲突解决”专题演讲,提出“双重联盟”分析框架,一方是致力于做大“蛋糕”的增长联盟,另一方是致力于维护资源或空间使用权利的社群联盟。城市善治需要发挥两者的作用,促进包容性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刘伟副教授:政策形成与扩散中的双重委托代理

中国人民大学刘伟副教授发表了“谁主导了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形成与采纳”专题演讲,分析了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形成与扩散过程中的推动主体,提出双重委托代理模式,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地级市政府三者共同推动了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在更大范围内采纳。

与会学者围绕着上述议题进行了讨论,本场论坛在良好的氛围中顺利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