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5
12月20日下午,求是学术讲座第73讲在求是楼320会议室举办。应我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邀请,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吴晓莉总规划师作了题为“城市治理视角下对深圳城中村更新的观察与思考”的精彩讲座。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叶裕民教授主持讲座,学院不同系所的教师和同学踊跃参与。
吴晓莉总规划师以近期北京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为切入点,阐述管理与治理的不同所在:管理的权力运行是自上而下,主要依靠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而制定和实施政策,对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而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各种私人机构在共同目标之下,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处理公共事务,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而非简单的自上而下。
之后,吴晓莉总规划师分别从深圳城中村的由来与特征、城市治理理念下城中村更新规划的演进以及多元价值观下城中村更新规划面临的挑战与思考等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与解读。
(1)深圳城中村的由来与特征
吴总围绕深圳的城市变迁,介绍深圳超常规的快速增长。1979至2017年的三十六年间,深圳GDP增长8913倍(年均增速23%),人口规模增长36倍(年均增速10.5%)。在这个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深圳城中村的形成是有其经济与土地脉络的,也正是由于这种脉络,造就深圳城中村的一些特征。
空间上,城中村的住房套数占深圳总住房套数的51%。在城中村形成了高度聚居的人群,给城中村带来了多元丰富的生活。富有活力的城中村不仅是外来务工人员落脚深圳的第一站,更因其低廉的生活成本和宽松的管理氛围提供了创新的沃土,成为很多创业者的乐园。深圳城中村也有时间上的连续性,集体经济繁盛,但宗祠大多依然保留。宗亲血脉的物质和精神载体仍在,即使聚居方式改变,乡愁仍在,城中村也成为深圳最后的乡愁所在。
城中村给了我们创意,给了我们乡愁,但城中村也面临着环境、经济、管理、治安以及政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2)城市治理理念下城中村更新规划的演进
在讲这部分之前,吴总播放了一段《谢谢你,城中村》的短片。其中记录了深圳城中村人对城中村的复杂感情,直观展示了城中村虽面临许多问题,但是也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希望,这引起了我们对城市治理及城中村更新的深度思考。吴晓莉总规划师具体讲解了深圳渔民村改造、上步区更新规划、大冲村改造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具体介绍了深圳城中村更新的发展演变与成功经验。
吴总指出,城市更新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空间规划,其实质是在推动制度设计,目标是形成保障城市空间资源高效、公平配置的公共政策。在规划目标的制定和实施途径的选择上,应充分关注各方权益,平衡各方利益,制定面向实施的城市规划技术和制度体系。同时吴总也分享了深圳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的经验,从主体、内容及程序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3)多元价值观下城中村更新规划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之后,吴总以湖贝村、岗厦、白石洲为案例,对城市更新过程展开反思,指出城市更新可能会让城市运营成本大幅提高。尤其当吴总提到“拆一个城中村等于建一条地铁”的时候,大家对其高昂的代价有了感性的认识。随着拆迁门槛的提高,城中村更新的路径探索更应趋向多元化。
吴总仍从实例出发,以金威啤酒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与龙城街道五联竹头背和岭背坑片区更新单元为例,介绍了强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复合式更新成功经验;然后以深圳福田水围柠盟人才公寓为例,对城中村“握手楼”改造为人才保障社区的模式做了详细的讲解。鸿华印染厂经综合整治改造为创新空间和南头古城的有机更新,也是城市更新过程中的积极探索。这些前沿案例代表了城市治理视角下城中村更新路径的探索,值得我们借鉴和剖析。
在讲座最后,吴总就城中村与城市的关系、城中村与人的关系、城中村治理的价值观等问题做了自己的梳理与思考,指出:从拆除重建到有机更新,深圳政府对待城中村改造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相对于商品化住宅小区,城中村是否更能给人们提供一种轻松开放的交往环境;城中村治理应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机制与公众协商。
最后,吴晓莉总规划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针对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一一做出解答。叶裕民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简要总结,并代表学院师生对吴晓莉总规划师再次表示感谢。
关于吴晓莉总规划师
吴晓莉是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香港规划师学会会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校外硕士生导师,珠海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吴晓莉扎根深圳近二十年,主要从事宏观规划编制、规划政策和技术标准制定等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规划管理机制、土地开发控制、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产业空间规划等。她主持及参与的规划编制和研究项目荣获了30多项全国、广东省和深圳市的优秀规划设计奖项,主编和参编了《转型之路——我们的实践与思考》、《城市规划编制技术手册》、《转型发展与城乡规划》等多部学术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