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5
12月21日中午,香港城市大学陈汉宣教授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求是楼320会议室做了题为“人事冗余:中国非领导干部体制”的精彩主题讲座。这是我院求是学术讲座的第74讲。
陈汉宣教授首先从政府人事体制中无行政权责的职位是否可以被创造出来、非领导干部是否可以逐渐转变为领导干部、以及国家管制框架的缺失三点出发对中国人事体制中非常特殊的“非领导干部”序列的存在和境况进行了分析。陈汉宣教授认为非领导干部的政策设计使得党政体制能够适应当地实际情况,形成精英干部工作的连贯性。虽然非领导干部制度会导致政府人事冗余,但是同样会强化领导和非领导干部在处理特殊问题时的转化能力。
随后,陈汉宣教授详细介绍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资料来源等。陈教授采用《中国公务员法》对“非领导干部”的定义,即中国人事体制中的非领导干部包括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8种。根据他的统计,截止2007年中国680万名干部中包含480万名非领导干部(但不包括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中的非领导干部,所以事实上超过480万),占比70%。他认为非领导干部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各层级的社会需求及社会治理需求,保证政治体制稳定。陈汉宣教授认为中国非领导干部人数太多,但是专业能力突出的干部较少;行政等级少,因此晋升机会有限;公务员编制控制过于严格。陈汉宣教授通过进、管、出三个方面对非领导干部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转业军人、大学生选调生为例对非领导干部的人事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讲座中,陈汉宣教授回答了孙柏瑛教授、刘鹏教授、董长贵老师等多位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大家讨论热烈。
最后,孙柏瑛教授代表学院对陈汉宣教授的来访及精彩讲座再次表示感谢。
讲座结束后进行了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专业与传媒专业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宣讲会。陈汉宣教授与他的同事郭教授分别为学院师生介绍了公共政策专业与传媒专业联合培养博士项目的课程和实习设置、学院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奖学金机会、项目申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