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我院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公共精神与专业能力兼备的公共管理人才,包括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以及城市管理三个专业。此外,为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我院分别与新闻学院、环境学院和统计学院开设“传播学-公共管理”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和“统计-公共管理”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扎根中国大地、具有家国情怀,具有扎实的公共管理理论和政府治理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国际胜任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聚焦政府一般管理、人事行政、政策法规分析等专业方向的研究,胜任党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领域的管理岗位。培养学生认识、理解行政管理机制与逻辑的核心素养,成为基础知识扎实、自主学习与思考能力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时俱进,能够胜任政府及行政管理岗位的高素质人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秉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具有家国情怀,具备深厚管理学、经济学、工学、法学理论基础及扎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较强国际胜任力的复合型专业创新人才。毕业生能胜任各级政府及自然资源、规划、建设、房地产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企业、房地产金融机构及教学科研单位的管理岗位。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多元包容、活跃于土地资源管理和不动产经济相关领域之“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城市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深切人文关怀、熟悉公共管理专业知识、掌握城乡发展规划与管理专业技能,以及较强的国际胜任力的城市管理优秀人才。严守宽口径、厚基础原则,培养学生扎实的公共管理学和城乡规划学理论与方法,毕业生能胜任各级政府的规划、建设、管理等职能机关、企事业单位、科学研究部门以及开发决策咨询企业的管理岗位。培养学生认知城市、理解城市、管理城市三大能力,融合人文社会科学与城乡规划的思维能力,成为文理兼修、基础扎实、视野广阔、多元包容的城市管理优秀人才。
“统计-公共管理”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旨在培养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公共管理问题意识和统计学思维,勇于担当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优秀人才。培养扎根中国大地,具备扎实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功底以及统计理论与方法基础,定位中国经济和公共管理重要问题,聚焦土地、自然资源和空间治理难题,具有公共服务精神、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内在动力的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多元包容、活跃于统计和公共管理领域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致力于培养兼备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扎实基础理论、方法与技能,具备全球视野且了解国家发展实际需求,具有高度的国家使命感、团结协作与创新精神,能够系统思考、发现并全面分析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复杂可持续性问题,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治理现代化等重大发展战略,立足国内外可持续发展实践前沿的高端复合型创新人才。毕业生将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多元包容的,活跃于全球、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中坚力量,致力于生态文明和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传播学-公共管理”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旨在培养熟谙新闻舆论传播规律、系统掌握政府及行政管理的传播学与公关管理学交叉知识,具有新闻传播学与行政管理学专业知识、执业技能和发展潜质的高端复合型本科人才。毕业生适宜在新闻媒体从事时政新闻报道,在相关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从事公共传播与沟通管理工作,亦可从事政府及行政管理工作,以及在相关领域从事教育与科研工作。培养学生公共治理、宣传传播、社会沟通、国际对话四种基本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多元包容的新闻舆论、公共管理等领域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二、培养要求
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和人民,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系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多元交叉的知识体系;具备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并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掌握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多种管理技术与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积极参加各项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关心集体,奉献社会。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并做到德才兼备、政治素质与专业素质并重,立志献身祖国的建设事业;牢固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工学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分析方法,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科学思维水平;熟悉土地资源管理的经济与金融、法律与政策、工程与技术(3S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能够熟练适用常用程序语言和统计软件;应掌握一门外国语,外语达到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备较强的中英文书面表达能力;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初步具备创造性的科研创新能力;具备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具备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具备较强的沟通、表达、组织和协调能力和一定的国际交往能力。
城市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和人民,兼具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有道德、有文化、守底线,成为有思想有温度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做到文理兼修、视野开阔、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牢固掌握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城乡规划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基本的研究分析方法和新兴的大数据信息技术;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公共政策分析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较强的沟通、表达、组织和协调能力;做到既有独立思考能力,又具有团队精神;综合分析能力强、沟通能力佳;具备优秀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既扎根祖国大地,又有国际视野;具有健康的体魄,优良的心理素质,积极向上,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
“统计-公共管理”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做到德才兼备、政治素质与专业素质并重,立志献身祖国的建设事业;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系统掌握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统计学、公共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知识,具备理论建模和统计建模能力;具备一定的创造性的科研创新能力,具备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具有问题导向意识,以及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备较强的沟通、表达、组织和协调能力以及一定的国际交往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关心集体,奉献社会;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健康体魄、人文素养、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立志献身祖国的建设事业;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扎实的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具备资源与环境经济、城市管理以及资源与环境管理等多个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研究方法,形成系统性、跨学科的科学研究素养;具备较强的中英文书面表达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及对国家发展实践的认知;具有问题识别、科学分析及提出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工具;具有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及自主学习能力;具备较强的沟通、表达、组织和协调能力;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传播学-公共管理”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系统学习传播学与行政管理学专业知识,能够独立分析、解决新闻传播活动中涉及的行政管理的问题,能够在政府管理活动中运用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知识与民众进行沟通和对话;熟悉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恪守职业道德准则;拥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公共精神、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文字、口头表达能力;传播学、行政管理学基本功比较扎实,系统掌握国家治理及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熟练运用现代传播技术从事政府与民众的沟通对话工作;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拥有健康体魄,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三、总学分、学制和学位
行政管理专业:148学分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50学分
城市管理专业:150学分
以上专业学制均为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统计-公共管理”双学士学位项目:168学分
学制为四年,授予管理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双学士学位项目:162学分
学制为四年,授予经济学、管理学学士学位。
“传播学-公共管理”双学士学位项目:163学分
学制为四年,授予文学、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与培养环节
(一)基础技能22学分,全校共同课,必修
(二)通识教育37学分,其中必修23学分,选修14学分
(三)专业教育
行政管理专业69学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城市管理专业71学分,“传播学-公共管理”双学士学位项目86学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双学士学位项目83学分、“统计-公共管理”双学士学位项目105学分
1.学科基础课
2.专业必修课
3.专业选修课
(四)素质拓展与发展指导 10学分,其中必修8学分,选修2学分
(五)创新训练与科学研究 10学分
1.研究训练 2学分
2.专业实习 4学分
3.毕业论文 4学分
五、学期安排及学程规划
学期安排方面,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国际小学期三个学期。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分别为19周,包括课堂教学17周,考试2周。国际小学期4周。